序号 | 姓名 | 学校 | 专业 | 论文题目 |
1 | 马 达 | 武汉大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 马克思、正义和政治哲学的位置 |
2 | 王戈非 | 湖南大学 | 中国哲学 | 司马光“以史求道”思想探微 |
3 | 王汗青 | 中山大学 | 中国哲学 | 《庄子·大宗师》“与造物者为人”辨正 |
4 | 王运豪 | 南开大学 | 外国哲学 | 黑格尔是决定论吗?——重谈黑格尔的全体 |
5 | 公维敏 | Betway必威西汉姆联 | 外国哲学 | 斯蒂格勒之后的巴塔耶——虚拟社会中技术危机及解决方法初探 |
6 | 白宗军 | 四川大学 | 宗教学 | 《大般涅槃经》“佛性真我”论及其对“梵我论”之回应 |
7 | 毕 波 | 复旦大学 | 外国哲学 | 序列总体与现前视域:试论世界的被给予性问题 |
8 | 向玉竹 | 山东大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 唯物史观何以现实?——基于《德意志意识形态》对青年黑格尔派的批判 |
9 | 刘小飞 | Betway必威西汉姆联 | 逻辑学 | 盲目推理——演绎证成难题的一种回应 |
10 | 刘子轩 | 中山大学 | 外国哲学 | 前反思的伴随性意识=无差别的自身意识?——对前反思意识两个前提的批判 |
11 | 刘纪琪 | 北京大学 | 外国哲学 | Unambiguous names in belief report(信念报告中无歧义的名字) |
12 | 刘思甜 | 南京师范大学 | 伦理学 | CGA策略与道德错论 |
13 | 闫高洁 | 复旦大学 | 国外马克思主义 | 《俄国革命》和卢卡奇的批评 |
14 | 许锦隆 | 清华大学 | 外国哲学 | 灵魂的转向如何不可能——试析克莱托普丰的辩护与苏格拉底的沉默 |
15 | 孙玲玲 | 北京师范大学 | 中国哲学 | 《中庸》“率性”之“率”字诸问题刍议 |
16 | 孙逸凡 | 香港中文大学 | 政治哲学 | Response-Dependence and Normativity |
17 | 李 哲 | 复旦大学 | 外国哲学 | 胡塞尔的形式伦理学与摩尔的元伦理学在基本构想上的冲突与呼应 |
18 | 李艺臻 | 西北大学 | 中国史 | 顾亭林之“正音”论 |
19 | 李佳欣 | 北京大学 | 伦理学 | 假设而非事实:《论不平等》第一部分的卢梭方法 |
20 | 杨云荃 | 南京大学 | 历史学 | 《荀子·解蔽》“昔者舜之治天下也”相关文字新释——荀子与思、孟心性学问题辨正 |
21 | 杨超逸 | Betway必威西汉姆联 | 中国哲学 | 伦理世界中致知与力行的合一——道德的能力之知或动力之知争论的王船山方案 |
22 | 余 敏 | 华侨大学 | 中国哲学 | 由养生而逍遥——憨山德清《庄子内篇注》述评 |
23 | 谷 龙 | Betway必威西汉姆联 | 宗教学 | 天台智顗的“无诤”思想探究 |
24 | 宋佳慧 | 复旦大学 | 外国哲学 | 世界的三重本原——试论谢林1794年关于柏拉图《蒂迈欧》的疏解 |
25 | 张 烁 | 中国人民大学 | 美学 | 嵇康《声无哀乐论》中的声情关系及政治学指向 |
26 | 张 新 | 复旦大学 | 中国哲学 | 正义与德性——荀子政治哲学新探 |
27 | 张金金 | 东南大学 | 伦理学 | 道德责任与道德运气的张力及其融合研究 |
28 | 张雪枫 | 中国人民大学 | 中国哲学 | 从牟宗三到杨国荣——“致知格物”之“成己”与“成物” |
29 | 陈 挺 | 浙江大学 | 外国哲学 | 从世界的语言到“道成肉身”——亨利生命现象学的语言之维 |
30 | 金 翱 | 复旦大学 | 国外马克思主义 | 流放劳动还是解放劳动?——在阿伦特之后重思马克思的劳动概念 |
31 | 周 宇 | 中山大学 | 伦理学 | 为价值理论中的“错误理由”问题辩护 |
32 | 荣伟杰 | 中山大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 “国家辩证法”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分工——马克思主义论欧洲落后国家的社会变迁 |
33 | 胡 顺 | Betway必威西汉姆联 | 政治学理论 | 从贱民到工人阶级——论黑格尔与马克思贫困理论的结构性差异 |
34 | 胡芳培 | 西南大学 | 美学 | 《判断力批判》修补批判哲学体系的重新审视 |
35 | 钟晨宁 | 北京大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 马克思对黑格尔王权论证的批判失效了吗?——基于当代黑格尔解读的考察 |
36 | 袁俊伟 | 东南大学 | 美学 | “品味”:葛洪《抱朴子》文艺鉴赏论的一种理解 |
37 | 倪 超 | 中国人民大学 | 中国哲学 | 心、气、形:孟子功夫论的三个维度 |
38 | 高诗宇 | 复旦大学 | 外国哲学 | 匿名的网络与主体的对话——福柯与哈贝马斯法哲学的比较 |
39 | 部 凡 | 云南大学 | 国外马克思主义 | 论恩格斯正义理论的历史性与实践性 |
40 | 康俊辉 | Betway必威西汉姆联 | 中国哲学 | 论牟宗三、冯契的科学知识普遍性成立的形式逻辑条件 |
41 | 蔡 超 | 南京大学 | 马克思主义理论 | 超越“治理术”:论福柯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话语的激活 |
42 | 樊悦阳 | 山西大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 记忆与历史关系的哲学考察:从希罗多德到马克思 |
43 | 潘昕培 | 吉林大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 智力解放、教学化社会与作为起点的平等——朗西埃《无知的教师》解读 |
44 | 潘裕文 | 复旦大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 论青年马克思视域中的“历史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