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民族地区的实践”学术研讨会举行
2012-10-26

 

2012101922日,西藏民族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和bw必威西汉姆联官网在陕西省咸阳市西藏民族学院联合举办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民族地区的实践”学术研讨会。来自中国人民大学、Betway必威西汉姆联、中央民族大学、中南民族大学等8所高校和3家学术刊物的30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本次会议主要围绕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在民族地区的实践、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在民族地区的实践、马克思主义在民族地区大众化研究、民族地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等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并提出了一些具有启发性的观点。

一、 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在民族地区实践

宗教问题是影响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的大问题,也是影响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的大问题,也是困扰我国中西部地区繁荣稳定的现实问题。围绕此问题,与会学者提出了许多创新性的观点和建设性的意见。      

中国人民大学何虎生教授分析了当今我国宗教发生的新变化和西方国家利用宗教对我意识形态领域进行全面渗透的严峻形势。他认为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和宗教政策,积极引导人民群众正确认识和对待宗教问题,有效抵御境外势力的宗教渗透,维护民族团结与社会稳定。他还认为处理宗教问题,必须处理好宗教与国家、宗教与社会主义、宗教与无产阶级政党、宗教信仰与共产主义信念的关系。

Betway必威西汉姆联来建础副教授阐述了有中国特色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在民族地区的作用问题。她认为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是宗教工作的生命线,也是党和政府处理一切宗教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深入认识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不仅对贯彻该政策本身具有现实意义,而且对全面贯彻落实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在民族地区全面贯彻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更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是团结各族信教和不信教群众的根本保证,也是维护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文化融合的基础。

  西藏民族学院姚俊开教授对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在西藏的实践进行了专题探讨。他总结了党和政府处理宗教问题的政策在西藏取得的主要成就,对进一步发展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提出了具有启发性的观点。他认为要进一步完善普及民族宗教政策法律法规,规范对宗教事务和管理,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

二、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在民族地区实践

如何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更好地指导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如何建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关系到民族地区繁荣发展、和谐稳定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围绕此问题,与会学者展开了讨论。

 内蒙古民族大学王健教授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新农(牧)村建设的根本保证、强大动力和团结稳定的灵魂。内蒙古特别是内蒙古的农村牧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方面具有自己的特殊性,必须要有系统化的视角,在区域上、内容上、载体上、工作思路上等,相互协调,系统推进。

 Betway必威西汉姆联潘斌副教授分别从内涵界定﹑表现形式﹑形成过程﹑本质特性﹑主要根源和社会后果等方面阐释了马克思的危机理论。他认为马克思危机理论对于如何认识和建设社会主义,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参与全球化进程,坚持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理论指导作用和现实意义。

三、马克思主义在民族地区大众化研究

“实现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对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一步深入与发展,是关系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和民族地区发展前途的重大理论课题,也是一项关系到民族地区稳定发展的重要的现实政治工作。

北方民族大学张琳教授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马克思主义传播中运用“民族形式”的文本解读,提出了应该结合社会需要、文化土壤和时代发展来考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民族形式”,进而聚焦于人物典范、话语方式、传播技术方面来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路径。

 中南民族大学阎占定教授认为,构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工作平台和工作机制是高等院校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工作。在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要建立和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平台,同时,要不断建立、健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组织机制、管理制度、优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运行方式,最终将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和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有机统一起来,推进高等院校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

 内蒙古民族大大学王泰教授认为,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具有的战略意义不仅在于实践层面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丰富,现实层面对民族文化和社会思潮的引领,时代发展层面对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增强,还在于国家安全层面对社会稳定和人民根本利益的保障。这就决定了民族地区需要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理论高度与现实要求去审视、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充分认识空间视域下的民族性特征、历史视域下的时代性特征和群众视域下的主体性特征。

西藏民族学院徐继增教授认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包含着中国自身的一般与个别,一体与多元的内容和属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西藏的问题,应当作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西藏特点,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西藏的实现的基本脉络表征。

四、 民族地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研究

2005年,马克思主义理论被调整为一级学科后,加强民族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成为一项十分迫切的任务。与会学者就民族地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进行了广泛的交流。

西藏民族学院杨维周教授认为,做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是维护国家统一、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长治久安的需要,是增强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学性和实效性的必要依托,有利于稳定和加强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但民族地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专业学术水平整体上低于全国高校水平,面临着许多突出的困难和问题。今后要在整体上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史和理论体系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民族高校的特点,建立民族院校马克思主义学科的特色专业。

内蒙古科技大学王立东教授认为,团队式建设是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科建设的可取方式,他还对团队式建设的思想基础、目标和主要任务、追求的效果和考核标准进行了规划。

其他民族院校的代表也将本单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经验在大会上交流。

本次研讨会不仅讨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民族地区的实践,还具体细化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对民族地区的宗教事业、民族团结、高等教育、学科建设、藏族医学、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在研究方法上体现了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涵括了政治学、历史学、教育学、传播学等多个学科。本次研讨会的举办,为以后兄弟院校之间在学术交流、人才培养、对口支援等方面提供了一个平台,将会进一步拓宽交流合作的渠道,有力地推动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