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荣东

教授,博士生导师

电   邮: rdjin@philo.ecnu.edu.cn

办公室: 闵行校区bw必威西汉姆联官网2305室

教师主页: jinrongdong.faculty.ecnu.cn

主要研究领域

  • 中国逻辑史、非形式逻辑和论证理论、批判性思维、中国近现代哲学

教育经历

  • 1、bw必威西汉姆联官网中国哲学专业硕博连读(1993.09-1998.07),获哲学博士学位

  • 2、bw必威西汉姆联官网本科(1989.09-1993.09),获哲学学士学位

工作经历

  • 1、Betway必威西汉姆联通识教育委员会委员(2022.11—2026.11)

  • 2、Betway必威西汉姆联本科哲学专业点责任教授(2018.08至今)

  • 3、bw必威西汉姆联官网学术委员会委员(2003.10—2006.03,2017.10至今)

  • 4、bw必威西汉姆联官网教学委员会委员(2006.03—2011.06,2017.03至今)、主任(2017.03至今)

  • 5、bw必威西汉姆联官网逻辑学教研室主任(2017.03至今)

  • 6、Betway必威西汉姆联教学委员会委员(2001.12—2004.09,2013.05—2018.07)

  • 7、Betway必威西汉姆联哲学分学位委员会委员(2013.04—2018.06)

  • 8、bw必威西汉姆联官网逻辑学专业博士生导师(2011.06至今)

  • 9、加拿大温莎大学推理、论证与修辞研究中心访问学者(CRRAR, University of Windsor, Canada, 2009.09—2010.09)

  • 10、Betway必威西汉姆联逻辑学教授(2006.12至今)

  • 11、Betway必威西汉姆联人文学院院长助理(2003.10—2007.06)

  • 12、Betway必威西汉姆联逻辑学副教授(2000.08—2006.12)

  • 13、bw必威西汉姆联官网副系主任(2000.06—2003.09)

  • 14、挪威卑尔根大学科学论中心访问学者(SVT, University of Bergen, Norway, 2000.05—08)

  • 15、Betway必威西汉姆联逻辑学讲师(1998.07—2000.08)

社会兼职

  • 1、中国逻辑学会常务理事(2016.11-2020.12;2020.12至今)

  • 2、金岳霖学术基金会理事(2015.01至今)

  • 3、中国逻辑学会辩证逻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2014.05-2020.11;2020.11至今)

  • 4、辞海编辑委员会逻辑学科分科主编(2013.10至今)

  • 5、中国逻辑学会中国逻辑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2007.08-2011.06;2011.06-2015.11;2015.11-2022.05)暨秘书长(2011.06-2015.11;2015.11-2022.05)

  • 6、上海市逻辑学会理事(2007.03-2012.12;2012.12-2016.11;2016.11-2021.01;2021.01至今)、副秘书长(2007.03-2012.12)、副会长(2016.11-2021.01;2021.01至今)、秘书长(2021.01至今)

  • 7、中国哲学史学会理事(2018.11-2022.11;2022.11至今)

荣誉及奖励

● 科研类

  • 1、上海市第十三届(2014-2015)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类二等奖(2016;《中国近现代名辩学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独著)

  • 2、中国逻辑学会第三届优秀成果科研奖三等奖(2012;周山主编:《中国传统类比推理系统研究》,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年,撰写“四柱类比推理系统”,第105-173页)

  • 3、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奖(2008;《30年来中国逻辑的成就、问题与出路》,独著)

  • 4、上海市第八届(2004-2005)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类二等奖(2006;《逻辑何为——当代中国逻辑的现代性反思》,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独著)

  • 5、上海市第六届(2000-2001)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类三等奖(2002;《李大钊哲学研究》,Betway必威西汉姆联出版社,2000年,独著)

● 教学类

  • 1、上海市教学成果二等奖(2022;“以当代中国哲学原创理论‘智慧说’为统领,推动教学、科研、育人的一体化”,排名第三)

  • 2、Betway必威西汉姆联教学成果特等奖(同上)

  • 3、Betway必威西汉姆联教学成果一等奖(2022;“课程、教材、教学三协同提升本科生逻辑思维素养的探索与实践”,排名第一)

  • 4、Betway必威西汉姆联优秀育人贡献奖(2021)

  • 5、上海市高校优秀青年教师(2008)

  • 6、上海市重点课程《逻辑导论》(2008,主持)

  • 7、宝钢教育奖优秀教师奖(2006)

  • 8、上海市育才奖(2004)

  • 9、上海市普通高校优秀教材三等奖(2003;彭漪涟主编:《逻辑学导论》,Betway必威西汉姆联出版社,2000年,撰写第十章“非形式的逻辑:论证与论辩”,第358-399页)

  • 10、上海市申银万国奖教金三等奖(2001)

  • 11、上海市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2001;“哲学素质教育新途径的探索与实践”,排名第三)

● 人才类

  • 1、上海市曙光计划(2007)

  • 2、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5)

  • 主要科研项目

  • 1、基于推理担保机制的逻辑、名辩比较研究;2016年度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项目号:16BZX080;主持。2021年8月本项目经审核准予结项,等级良好,结项号:20212383。

  • 2、冯契哲学文献整理及思想研究,2015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项目号:15ZDB012;参与。2021年5月本项目经审核准予结项,等级良好,结项号:2021&J074。

  • 3、先秦推类研究:以当代论证理论为视角;201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项目号:11YJC72040002;主持。2015年10月本项目经审核准予结项,结项号:2015JXZ1839。

  • 4、中国近现代哲学的重新审视问题研究;2010年度全国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项目号:10AZX002;主持子课题“近现代名辩研究的再审视”,最终成果《中国近现代名辩学研究》已公开正式出版。

  • 5、当代逻辑若干转向的哲学审视;2007年度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项目号:2007BZX002;主持。

  • 6、逻辑、理性与社会——现代中国思想家的理论与实践,2007年度上海市曙光计划项目;项目号:07SG31;主持。

  • 7、非形式逻辑及其哲学意蕴;2005年度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项目号:NCET-05-0426;主持。

主要科研成果

● 著作

  • 1、《中国近现代名辩学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552页,45.7万字,ISBN:978-75325-7662-3。

  • 2、《逻辑何为——当代中国逻辑的现代性反思》,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362页,35.6万字,ISBN:978-7-5495-6199-5。相较于2005年上古版,此次再版重印略有修订与增补。

  • 3、《逻辑何为——当代中国逻辑的现代性反思》,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413页,31.3万字,ISBN: 7-5325-4247-55。

  • 4、《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新社会的本质要求》(与陈卫平合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100页,6.8万字,ISBN: 7-80681-081-1,撰写第4-6章。

  • 5、《法不容情:法家思想的演变》,辽海出版社,2001年,159页,12万字,ISBN: 7-80649-995-4。

  • 6、《李大钊哲学研究》,Betway必威西汉姆联出版社,2000年,357页,30万字,ISBN: 7-5617-2187-0。

  • 7、《功不可没的法家思想》,辽宁古籍出版社,1995年,159页,12万字,ISBN: 7-80507-281-7。

● 教材

  • 1、《逻辑学基础教程》(第三版),彭漪涟主编,Betway必威西汉姆联出版社,2017年,308页,39.8万字,ISBN:978-7-5675-5671-3。具体承担本次修订工作。针对2009年修订版,订正了若干文字的表述,完善了部分内容的解释,增加了重要术语的英译,替换了部分练习题。

  • 2、《中国哲学史》,杨国荣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477页,54.2万字,ISBN: 978-7-300-15386-5。撰写第七章“惠施和公孙龙的名学”、第八章“后期墨家的哲学与逻辑思想”、第三十六章“李大钊和陈独秀:走向唯物史观”。

  • 3、《逻辑学基础教程》(修订版),彭漪涟主编,Betway必威西汉姆联出版社,2009年,271页,35.4万字,ISBN: 978-7-5617-6487-9。作为两名修订人之一,承担部分章节的修改任务,对其余章节的修订提出意见,重写第十一章“论证”。

  • 4、《逻辑学导论》,彭漪涟主编,Betway必威西汉姆联出版社,2000年,441页,38万字,ISBN: 7-5617-2291-5。撰写第十章“非形式的逻辑:论证与论辩”。

● 译文

  • 1、“作为反思的观察:对内斯早期哲学的一个评论”,希尔贝克、童世骏等编:《跨越边界的哲学:挪威哲学文集》(增订版),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157—186页。

  • 2、“汉斯·尼尔森·豪格与资本主义精神”,同上书,第332—352页。

● 期刊论文、专书章节等(2010年以来

  • 1、《明确的句子观念与中国古代逻辑的有无》,载《哲学分析》2022年第5期,第3—20页。

  • 2、《何为推类:评述与新解》,载《国学论衡》(第十二辑),出版中。

  • 3、《中西论证理论的分野、流变与互鉴》,载《光明日报》2022年8月15日第15版。

  • 4、《从历史研究到理论创造——论冯契对后期墨家“三物”论说的创造性诠释》,载《哲学分析》2021年第4期,第51—68页。

  • 5、《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论冯契对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载《思想政治课研究》2020年第5期,第7—11、18页。

  • 6、《冯契未刊<辩证唯物主义讲授记录稿>的考辨与解读》,载《华东师大学报》(哲社版)2019年第3期,第41-50页。

  • 7、《规则、判断力与批判性思维》,载《社会科学》2019年第5期,第114-122页;《人大复印资料·逻辑》2019年第3期,第57-64页,全文转载;《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20年第1期,第41-42页,转摘。

  • 9、《通识课程“批判性思维”的建设与思考》,载甘阳、孙向晨主编:《通识教育评论》第六期,复旦大学出版社,2019年,第60-75页,ISBN:978-7-309-14806-0/G·2062。

  • 9、《“墨辩”“墨经”和“辩经”析义——以20世纪40年代前的理解与使用为中心》,载邵长婕主编:《墨子研究论丛(十二)》下册,齐鲁书社,2017年,第618-643页,ISBN:978-7-5333-3880-0。

  • 10、“Feng Qi's Criticisms of Dogmatism: An Argumentative Approach”, in Gao Ruiquan & Wu Guanjun (eds): New Waves in China's Philosophical Studies, World Scientific Publishing Co. Pte. Ltd., 2018, ISBN: 978-981-3235-96-0, pp. 61-78.

  • 11、《“一致而百虑”与论辩合理性的扩展——对冯契一个观点的梳理、重构与引申》,载《天津社会科学》2017年第5期,第56-63、101页。

  • 12、《论汪奠基的名辩观及其复杂性》,载《中国逻辑史研究》(第一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第408-430页,ISBN:978-7-5203-1105-2。

  • 13、《论证理论的论辩转向》,载《光明日报》2017年8月7日第15版。

  • 14、《百年名辩研究的方法论反思》,载《众里寻他千百度:中国哲学的理念与方法新论》,上海书店出版社,2017年,第45-57页,ISBN:978-7-5458-1453-8。

  • 15、《逻辑学科的创建、恢复与发展》,载Betway必威西汉姆联老教授协会编:《文脉——Betway必威西汉姆联学科建设回眸》,Betway必威西汉姆联出版社,2017年,第211-219页,ISBN:978-7-5675-5706-2。

  • 16、《近20年名辩本质多元诠释的成绩与问题》,载《湖北大学学报》(哲社版)2017年第1期,第36-42页。

  • 17、《汪奠基的名辩观及其复杂性》,载《福建论坛》(人文社科版)2016年第2期,第83-89页。

  • 18、《论冯契的中国古代逻辑研究》,载《华东师大学报》(哲社版)2016年第3期,第107-117页。

  • 19、《应重视对古代逻辑实践的研究》,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10月11日第2版

  • 20、《权衡论证的结构与图解》,载《逻辑学研究》2016年第3期,第3-24页;转载于《人大复印资料·逻辑》2017年第1期。

  • 21、《近现代名辩研究的兴起与发展》,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11月3日第2版。

  • 22、《伍非百的先秦名学研究与新名学的可能性》,载《社会科学》2015年第12期,第121-129页。

  • 23、《历史分析与文化诠释:一种名辩研究的新方法》,载《思想与文化》第17辑,Betway必威西汉姆联出版社,2016年,第20-39页。《多学科综合研究视域中的名辩学》(论点摘要),《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6年第7期,第149-150页。

  • 24、《反思传统思维方式、开展批判性思维教育》,载《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4年第3期,第54-56、94页。

  • 25、《推类理论与中国古代逻辑特殊性的证成》,载《社会科学》2014年第4期,第127-136页;转载于《人大复印资料·逻辑》2014年第3期,第54-62页;《推类理论体现中国古代逻辑的特殊性》(论点摘要),《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4年第9期。

  • 26、《推类等于类比推理吗?》,载《逻辑学研究》2013年第4期,第60-78页。

  • 27、《“名辩”三义》,载《西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13年第5期,第5-10页;转载于《人大复印资料·逻辑》2014年第1期,第69-75页。

  • 28、《e-考据与中国近代逻辑史疑难考辩》,载《社会科学》2013年第4期,第113-120页;转载于《人大复印资料·逻辑》2013年第3期,第72-78页。

  • 29、《辩证法的论证与论辩性外层》,载《华东师大学报》(哲社版)2013年第1期,第38-45页;同时发表于在线期刊《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哲学学报》2013年第1期,第342-349页。

  • 30、“Feng Qi's Criticisms of Dogmatism: An Argumentative Approach”,ECNU Review, 2013, Volume 1, pp.62-78, ISBN: 978-7-5675-0244-4.

  • 31、《教条主义及其认识论根源——冯契与1957年中哲史会议》,载《守道1957:1957年中国哲学史座谈会实录与反思》,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646-658页,ISBN: 978-7-208-10947-6.

  • 32、《专家负责制的逻辑根据是诉诸专家意见》,载《原创·“评价与创新”微评论·“思勉原创奖”诞生始末》,Betway必威西汉姆联出版社,2013年。

  • 33、《近现代名辩研究的方法论反思》,载《社会科学》2012年第5期,第123-130页;转载于《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2年第10期,第49-51页。

  • 34、“The Structure of Pro and Con Arguments: A Survey of the Theories”, in Anthony Blair and Ralph H. Johnson (eds.): Conductive Argument: An Overlooked Type of Defeasible Reasoning, London: College Publications, 2011, pp.10-30, ISBN 1-84890-030-9.

  • 35、《逻辑的名辩化及其成绩与问题》,载《哲学分析》2011年第6期,第53-69页。

  • 36、《中国古代逻辑研究的若干方法论反思》,载《回顾与前瞻——中国逻辑史研究30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第497-505页,ISBN: 978-7-5004-9844-5。

  • 37、“Rationality, Reasonableness and Informal Logic: A Case Study of Chaim Perelman”, in Zenker, F. (eds.): Argumentation: Cognition and Community. Proceedings of the 9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the Ontario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Argumentation (OSSA), May 2011, University of Windsor, ON, Canada, pp.1-15, ISBN 978-90-481-9608-1.

  • 38、《四柱类比推理系统》,载《中国传统类比推理系统研究》,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年,第105-173页,ISBN: 978-7-5326-3235-0。

  • 39、《批判独断论、逻辑学与辩证法的论证——冯契的思考与探索》,载《华东师大学报》(哲社版)2011年第1期,第48-54、69页;同时发表于在线期刊《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哲学学报》2011年第1期,第138-145页。

  • 40、《四柱命理类比推断的逻辑重建》,载《中国传统思维方法研究》,学林出版社,2010年,第223-248页,ISBN: 978-7-80730-994-9。